在數位化的潮流之下,現代兒童比過去更早接觸網路,許多孩子在國小時期,就已高度使用Instagram、FaceBook或YouTube等網路平台,但是兒童的情緒發展,有跟上網的速度與數位環境的進步了嗎?
source:pixabay
心理專家程大洲分享,如何引導兒童正確使用社群媒體的五大關鍵,讓爸媽不必害怕孩子沉迷於網路,還能幫助他滑出高EQ的品格力。
1. 上網時間的量由父母訂定,如何分配則由孩子自己決定
許多父母會將上網、玩手機或遊戲作為獎勵,但是當時間到而被終止時,孩子容易產生獎勵剝奪的心理,導致更大的情緒困擾。
source:pixabay
特別是當孩子開始發展較高度的自我意識後,大人應適時讓渡控制權,但前提是必須先設定界線;例如一天只有三十分鐘的額度,至於時段如何分配,則由孩子自己決定,並提醒「如果這次沒做到,下次就沒有了」。
讓孩子清楚知道,當他不能遵守自己訂下的規定,就無法享有同等的權力。
2. 與其禁止,不如教他分辨好與壞
source:pixabay
協助孩子使用社群媒體的正確觀念,因為它不只提供消遣娛樂,更是尋找知識、找答案的媒介,協助孩子學習做選擇,分辨何為好/應該與壞/不應該,不僅促進認知發展,更是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3. 孩子最不需要的就是說教
source:pixabay
如果孩子已著迷於社群媒體,千萬別先開口責罵!假若孩子總是挨罵,從小處於自我價值感低落的環境中,越容易依賴從網路世界獲得肯定。
4. 用引導取代教導
大人可以觀察孩子的動向,例如在YouTube多觀看何種類型影片、Instagram多追蹤哪些標籤或名人,若是多觀看網路遊戲實況,父母可以藉此探索開發孩子程式設計的能力。(孩子更不會發現爸媽的小心機!)
source:pixabay
告訴孩子:「你不只可以玩遊戲,更有機會創造比寶可夢更好玩遊戲!」由鼓勵取代責罵,帶著孩子參與課外的編程課程,在遊戲中提升孩子的創造力與科技視野。
5. 出門「玩」是最好的學習管道
因此,社群沉迷最根本的解決辦法仍是「陪伴」,在親子關係裡,永遠是先有量才有質,剛開始不必勉強彼此「談心」,不妨一起出門「玩」吧!
source:pixabay
現在有許多課程內容有趣的課外活動,像是戶外探索、體能運動等等,讓孩子在遊戲的快樂環境中,練習對困難事物能有所堅持,培養奠定未來專業能力的恆毅力。
source:pixabay
根據史丹佛大學研究,父母習慣使用正向語言溝通,不僅能為家庭帶來好氣候、為婚姻營造出好氛圍,孩子長大後更是別有成就,反之,孩童在原生家庭中無法獲得自信,便容易傾向在網路虛擬世界中尋求肯定。
source:pixabay
網路世界慣用的獎勵機制,容易養成孩童「現在就要」無法延遲滿足的習慣,再加上接收訊息的速度要求越來越快,造成孩童耐心與恆毅力降低,當自己的要求不能被滿足時,便容易產生的負面情緒,增加孩子情緒控管的難度。
因此,家庭是孩子品格教育的第一線,同是奠定他們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基礎,看完這篇文章,爸爸媽媽們想好可以怎麼做了嗎?
程大洲
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院心理碩士
課外通營運長
What's Your Reaction?
紀錄書寫「讓每個孩子都發亮的課外學習攻略」,用學習儲存一件生活的美好,陪伴孩子一起變得更快樂。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或影片風格,合作請洽:joycememe( LINE ID )